"丰富中存在短缺的悖论。"这是麦肯锡历经1年时间与83位来自加拿大、德国、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士进行访谈后,对中国每年300多万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评价。
在这份半年前因为宣称"只有10%的中国大学毕业生胜任跨国公司工作"而引起轩然大波的报告中,麦肯锡其实还有着更深入的分析。比如报告指出,中国大学生有33%是学工程的,而工业大国德国只有20%,印度则只有4%。然而,中国工程类职位的求职者存在的主要缺点是教育体系偏重理论,中国大学毕业生缺乏参与项目或团队协作的实际经验。麦肯锡认为,这些差异导致适于在跨国公司中工作的中国年轻工程师的数量仅占"人才"总数的10%。同样符合这一比例的,还包括财务人员、会计师、定量分析师、通用类人才、生命科学研究员、医生等岗位。由此麦肯锡警告说,中国国内培养的人才隐现短缺,对目前在华跨国公司和日渐增多的胸怀全球的中国企业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这份盛世危言只是告诉了我们一个大多数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实。事实上,早在1990年代,一批有远见的跨国公司就开始逐步参与到"改造中国学生的学习"的事业之中。只不过,这种工作被冠以跨国公司作为"企业公民"支持中国教育事业和回报社会的美誉。
但是,跨国公司改造我们的学习,仅仅是为了未雨绸缪培训和选拔员工,积蓄各层次的后备力量吗?诚然,跨国公司不是政治集团,他们在输入一个整体的文化体系,谋求的是更长期且可持续的利益。
全文请看:http://www.donews.com/Content/200606/dd587bd73e6c48d1b2b62c433c70aae1.sht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