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三月 29, 2006

zt:论出租车的优点


原文出处:http://home.wangjianshuo.com/mvm/000453.htm



很多年来我一直抱定了不学车不买车的想法,因为我觉得在上海,出租车是更好的选择。我一贯主张自己开车不如坐出租车。我的主要论点是:


1) 买车开车的开销比打的高很多。


在上海或者北京,就算出入全部打的,每个月的开销最多也就是一千元上下。这个估算的依据是:2004年有段时间我在北京做售前,公司给报销出租车费,所以我基本上出门就打的,除非是就在街对面买水果买光盘之类的或者就是想散步。一个月下来,一摞出租车发票价起来差不多是一千一百元的样子,其中还包括多次从三元桥到知春路的往返,每往返一次差不多是七八十元;以及多次从三元桥去飞机场,每去一次都是五六十元。所以说,在北京或者上海,一个人出入打的的开销不会超过一千元。而自己开车就不止了这点了,如果在徐家汇或者人民广场附近等市中心区上班,一个停车位就是五六百。而且自己买的车会depreciate,出租车不会。汽车和房子不一样。汽车和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一样,是纯粹的消费品,只会越来越不值钱,老爷车等不在讨论之列。这样算起来,自己买车开的开销就更高了。既然我的收入还不能做到买汽车就像买自行车、买油就像买可乐,那还是别和自己的钱包过不去了。


2) 打的有诸多方便。


很多人都强调自己有车的方便:下雨天、上下班高峰、购物、自驾车出游,等等。其实类似下雨天和上下班叫不到车的问题,是可以workaround的:避开高峰,坐公交车,坐地铁,步行,等等。人不留人天留人,遇到下雨就在商店里多逛一会儿、咖啡馆里多坐一会儿、单位里面多干一会儿,等雨停了高峰过了再出去,不就是晚半个小时吃饭么,有什么大不了的。很多时候很多人都是没由头的自己push自己,不懂得闲下来。


打的有很多无法替代的方便。例如,不需要操心找停车位,不需要万分小心的留意路上突然蹿出来的行人和自行车,不需要担心经常更改的道路设定,不需要操心车子的保养和维修,不需要自己洗车,等等。打的的话,出去和朋友吃饭或者晚上出去泡吧就都可以喝点酒;玩得晚了以后可以放心的在回家的出租上睡着而不用担心疲劳驾驶;路途远或者塞车可以在车上看看报纸看看书或者准备准备下午要用的PPT,或者可以拿出手机遍历一边联系人,给太久没有联系的朋友打一个电话或者发一个短消息联络一下。像我那时候经常晚上加班到半夜一两点钟,从楼里出来人都迷糊了,哪里还开得了车,只想钻进一辆出租赶紧回家。这些都是打的的便利。


3) 打的有助于心理建设。


说来有点龌鹾,但这是事实:在出租上我是客户,司机得delight我。司机要是开错路了,或者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或者是打发票的纸用完了,我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把平日积蓄在胸中的怒气怨气一起带出来,他也不敢拿我怎么样,只能当我的出气筒,否则我就打投诉电话了。不过这一套不适用于北京。北京的出租司机基本上不在乎投诉。


不过现在看来就算不打算自己买车开,但不学会开车是不行的了。下个月回到上海就去学,这样下次再过来就可以租个车到处晃荡了。不会开车在美国生活着实很艰难很艰难。或许在东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还好,在西部是不行的,没处买东西,没处吃饭,步行距离都是以小时计的,自行车动辄两三百刀一辆。不过我仍然不打算在上海买车自己开。事实上这边很多同事到上海后也都不开车。入乡随俗,在美国就要按照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过,在中国就要按照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过。人回到中国还想按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过,或者人到美国还想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过,都是固执而不明智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