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 馒头之吉祥三宝版
阿爸!"
"哎!"
"馒头出来网友都看了么?"
"对了。"
"馒头出来无极去哪里啦?"
"在欧洲"
"我怎么找也找不到它?"
"没人看了"
"馒头.无极.网友.就是吉祥的一家!"
"阿妈"
"哎!"
"无极出了什么时候出的馒头?"
"无极被大家痛骂的时候。"
"馒头出了陈kg能坐的住吗?"
"他已经告了"
"陈kg告来告去能告赢吗?"
"他会长大的。"
"无极.馒头.陈kg就是吉祥的一家。"
"宝贝"
"啊?"
"馒头像太阳照着无极。"
"那无极呢?"
"无极在跟着陈kg旅游"
"那陈kg呢?"
"陈kg像疯子一样狂吼。"
"噢!明白啦。"
"它们三个就是吉祥如意的一家。"
宝贝"
"啊?"
"馒头像太阳照着无极。"
"那无极呢?"
"无极在跟着陈kg旅游"
"那陈kg呢?"
"陈kg像疯子一样狂吼。"
"噢!明白啦。"
"它们三个就是吉祥如意的一家。"
星期五, 二月 24, 2006
无极,馒头之吉祥三宝版(搞笑)
星期四, 二月 23, 2006
推动中国博客发展的十个人,2005
原标题:推动中国博客发展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个人.
无间道里陈道明曾经说:这个世界,往往是事情改变人,人很难改变事情,但有一些人改变了一些事情,我们应该记住这些人.2005年,中国互联网,没有比博客更火热的名词了.互联网从WEB1.0走向WEB2.0博客的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博客,虽然到目前为止到底是什么是WEB2.0还在争论之中,但博客的极速发展让草根与精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参与到这一个博客大战之中.
博客在中国已经好几年了,但真正走进主流平台也不过也几个月前的事,在博客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影响和推动了国内博客的发展,以自己所了解到作个简单评述.
第一名:方兴东 浙江义乌人。90年代中期以来,从事互联网研究、分析和评论,出版《21世纪的书》、《IT史记》、等IT专著20部,中国"数字论坛"成员,博客中国(现为bokee)和互联网实验室(Chinalabs)共同创始人。,一直为互2002年起,全身心推动博客文化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有媒体冠为"网络旗手"和"博客教父"。冷眼看现实,笑脸看未来,争议颇多,文字尖锐直接,也频遭别人骂声。现为博客网总裁,博客网融资成功后他本人也一跃成为互联网英雄之一。到目前为止他本人的博客点击估计还远比不上只有一两个月博客历史的徐静蕾,但他对国内博客的影响和推动无疑堪称第一人。
第二名:木子美 木子美从良了,被招安了,没成名之前她渴望成名,成名之后渴望快感。不知为何她的博客现在好像找不到了,在博客网竟然没能找到木子美的博客,难道归隐了吗? 木子美现在博客网工作,但她的遗情书、露点照片、做爱录音播客在博客领域都是影响力巨大,几乎无人能及,同样对推动博客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人可取代的。在中国博客的历史上无论如何木子美都是一个不可抹去的符号。
第三名:刘韧 donews制作曾服务于《中国计算机报》、《计算机世界》、《知识经济》等媒体。1993年进入IT界,五年的时间,四个人把DONEWS做到世界网站排名150位以内。IT社区媒体平台的标签让众多IT人和媒体从业者汇聚在斗牛士,IT人和传媒人是国内博客传播的主要力量,而刘韧汇聚了这些人,从而影响和推动和博客在中国的发展。
第四名:徐静蕾 徐博客用最短的时间创造了最高的点击量,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新浪博客造就徐博客,徐博客也造就了新浪博客,很多人上新浪就是为了看看徐静蕾又写什么了,又做什么了,名人博客第一名徐静蕾两个月四万万的点击量令人叹为观止,名人的光环加上草根味道的博客,徐博客对中国博客的影响力在的所有的名人无疑最大的。
第五名:洪波,1996年进入IT领域,1998年在潮流的裹挟下涉足互联网。斗牛士创始人之一,KESO这个名字2005年在圈内火了,以至于外面好多人问,KESO是什么东东,KESO博客订阅人数第一名,不光是中国人订阅,有不少老外也订阅他的博客,同时有著名网站在他的博客上投放广告,靠博客挣钱洪波当属第一个,也是被称之博客第一牛人。
第六名:按摩乳 带三个表的按摩乳,光这个名字就够有吸引力的,咋一看还以为是按摩乳三个代表,让人惊奇呀三个代表按摩博客?反正你一看到这外名字就忍不住点去看看,国内最知名博客之一,现在好多上博客头一个就打开按摩乳的,他给大家免费按摩当然好多人喜欢,对于推动博客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视。
第七名:猛小蛇 其创办的《狗日报》,获"德国之声2004国际博客大奖赛"最佳博客奖。他是中国人气最旺、最富激情的一个博客。同道人中,他被尊为"摸王"。十八摸情色博客·意淫全世界 看看这名字就牛逼。,他带着"狗吾狗以及人之狗"的理想,不断地搏打拼杀,开创出一片"狗"的江山。获得国际声誉当然推动了国内博客的发展。
第八名:安替 。男,28岁,南方报业集团《21世纪环球报道》记者。知名网络评论家,最国际化的国内知名博客,德国之声2005国际博客大赛评委。安替关于新闻和政治的每日思考是一个国际级的博客站,安替是博物客界非常有争议的人物,骂他的人和喜欢他的人一样多,喜欢他的一些文章,有力度以犀利的文笔扫射新闻、思想等领域,文字痛快淋漓。不过博客界骂人前三名的张怀旧骂他是中国政治舞台的幕后手淫者。不论怎么样,安替的确影响了国内博客的发展。
第九名:横戈 博客托管提供商BLOGbus的CEO。他为更多人提供一个网志服务平台,来记录自己的生活、思想、快乐或者忧伤。他通过BLOGBUS来打动和影响中国博客的发展。
第十名:谢文 和讯前CEO,最早博客精神和博客文化倡导者和推进者之一,和讯WEB2.0战略的策划和实施者,和讯博客让中国的一部分中产阶级进了博客的草根平台,虽然2005年快要结束的时候谢文离去,但他对推动中国博客发展所贡献的作用不容质疑。
以上,只是个人对博客界的一些认识,完全作一个排名是非常困难的事,以上排名根据博客在国内最早的发展以来对推动博客发展最有影响来判断的,还有一些人同样对博客的发展影响力巨大,比如2005年末顺风的新博客论对博客有了更深入细致的认识,新博客论在业类影响巨大,还有反波播客、诗哲魂、 王建硕、流氓燕等在博客界都有较大影响力,仅个人一家之言。首发强国博客,转载请证明出处。
星期三, 二月 22, 2006
徐静蕾at新浪博客,其贡献和作用,恰似当年,木子美at中国博客网
原标题:"徐静蕾博客"幻像
提示:笔者在天涯网站从事blog相关工作,因此下文虽力求客观,但仍可能存有偏颇之处,请读者阅读时自行判断。
"徐静蕾博客"幻像
作者:麦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徐静蕾拯救了新浪。
(一)
事情要从05年初说起。当时借web2.0概念的东风,博客网的方兴东在多个场合提出要"超越新浪模式",方兴东说者也许无意,但听者陈彤却不得不急。在那段时间,新浪正好被盛大收购,陈彤以前引以为傲"快速、全面、客观、准确" 的新浪模式似乎也受到挑战。如此,外有博客网为代表的web20新兴力量,内部的固有模式又似乎失灵――新浪虽然还是国内第一门户,但在05年初确实也光环渐暗,主编陈彤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这个时候,陈彤为代表的新浪团队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内部加快了web20开发组的工作和推广力度,比如iask、vivi和blog相继上线(新浪blog公测版正式上线于05年4月左右);vivi等产品寻找网站联盟付费推广等等;二是对外,陈彤不断放言唱衰web2.0,其经典的论断是:"博客不是什么新东西,它只是BBS和个人文集的混合体,和垃圾邮件差不多"。这句话很有意思。它后来被一些业界人士认为是陈彤的"无间道"――但有趣也恰在这里,"BBS+个人文集=博客",恰恰是陈彤的本意。
简单点说,web1.0和web2.0的区别,在于前者重视的是"信息",后者重视的是信息背后的"人"。陈彤和新浪的成功,在于创造出了web1.0模式下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即如何在互联网平台上,对"信息"予以最有效地组织和呈现,也就是新浪的8字真经――"快速、全面、客观、准确"。但如果用web1.0组织"信息"的方式去组织web2.0的"人",显然不能适应。反观陈彤,恰恰在这点上,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远的说来,作为一个老四通论坛的网友,我对2000年前后新浪对"人"的忽视有切肤之痛;近的说来,新浪blog首页设计、新浪bbs首页改版都充分证明了陈彤还是彻头彻尾web1.0的思维模式――我在这里可以武断地说:任何一个BSP的首页如果都还是几大屏几大屏的内容聚合,都说明这个BSP的运营者还是web1.0模式之下。
新浪blog就产生于此悖论中:一方面,从形式上来说,新浪blog是一个web2.0产品;另一方面,从思维模式上看,新浪blog是一个web1.0产品――在此悖论下,新浪blog成为一个尴尬而平庸的产品。我曾经有一篇文章专门谈到这点,摘抄如下:"新浪博客2.0设计之平庸,在于你仔细体验之后,会发现新浪博客整体设计重点其实在两个方面:一是DIY的首页设置,按照新浪说法,这是"可自由定制的首页栏目,千变万化的风格模板";二是"文集"型的博客--这后一点,很好地贯彻了陈彤先生对blog的认识。。。。。。我之所以认为新浪博客2.0本质上还是"文集型"博客,实在是因为它除了文集(加了RSS订阅的文集),几乎别无其他功能。。。如果你是文集型博客,就没必要太耗费精力做diy之类的功能设计(特别是没必要把它当作重点宣传);如果你反复宣传自己2.0最突出特性就是diy 首页,那整个blog的设计功能要活泛一些,时尚一些(想想msn space的"相册"和"音乐")"
(二)
就这样拖着"Web2.0的面子,web1.0的里子",新浪blog在05年9月份闪亮登场。陈彤另一方面的能力在随后的blog推广中得以充分体现――执行力。(多说一句,我个人最佩服陈彤的也就是这点,他能整合资源,高效率地推动项目发展,具有很强的执行力)。新浪blog的推广很明显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打"名人博客"牌汇聚高端用户,抢制高点;第二步打"博客大赛"牌汇聚低端用户,遍地开花。
谋划既定,新浪就全力出动!从现在业界传出的消息来看,"名人博客"项目启动后,陈彤本人都亲自"拉客",更遑论下面各个频道主编,编辑。这里有一件趣事:新浪blog群发了署名陈彤的垃圾邮件――前半年陈彤大言"博客和垃圾邮件差不多",下半年为了"垃圾邮件"的博客而发"垃圾邮件",两相对比,令人宛尔。
但即使陈彤使出浑身解数,调动新浪所有资源,"名人博客"开始的时候其实并不成功。大约在9月中旬,我从页面上跟踪数了数,发现新浪blog每天新增用户也就1500-1800左右,则相当于blogcn同期的1/2。
为什么效果不好呢?其实原因很简单,blog首先是一项功能服务,而新浪blog从功能上来说,确实比较平庸。
但徐静蕾的出现,拯救了新浪blog。
(三)
在徐静蕾博客成气候之前,新浪还按照既定计划,搞了一个"博客大赛"――同期,搜狐博客也搞了类似的比赛。但这类平庸的大赛只能短时期促进博客用户数的增长,比赛一结束,博客每天的发文量等活跃性指标也会慢慢下落。所以你看,现在有几个人知道搜狐博客?几个人知道和讯博客?还有更早的tom博客?
但只有新浪博客脱颖而出――因为新浪出了个徐静蕾!
徐静蕾拯救新浪的前提,是她本人明星和文青的双栖身份。换了单纯是明星,比如张靓颖,她的博客会火,但是除了凉粉,普通大众不会长期关注,因为内容乏味;单纯是文情,比如按摩乳,他的博客会火,但是除了圈子周围的人,普通大众迄今还不知道他是谁――而徐静蕾既有明星的广泛人气基础,又有文青的创作能力,这使得她的博客能广泛传播并持久关注。
但这还不是重要的,徐静蕾真正拯救新浪,是她带动了其他的"名人"更新博客。这才是徐静蕾对新浪的真正贡献。都不说风传的"徐-韩"博客之恋,单单看潘石屹等人的博客,就可以看出其多少受到徐静蕾影响;而潘又影响洪晃;洪晃又影响。。。。。。徐静蕾就好比《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等人离开桃花岛时,西毒毒的那条鲨鱼,一个人捞起来了一串。
平心而论,陈彤真的应该感谢徐静蕾。
(四)
但"徐静蕾博客",其实是一种幻像。
目前,"徐静蕾博客"点击已经过千万,新浪似乎把此作为一个标杆,宣扬国内第一个过千万点击的博客――但这其实3年前,木子美的博客就远远超过了"徐静蕾博客"。木子美博客当时开在blogcn,试问:blogcn现在何如?
当年,木子美博客突然走红,我们抛开其中道德评判,就会发现其实木子美的文字比徐静蕾高明很多,所叙事的事情也比徐静蕾"刺激"很多。木子美火爆blogcn后,引发一大批传媒中人、写手汇聚blogcn,争相开办自己的博客――如同现在他们又争相把自己的博客从blogcn迁往有了徐静蕾的新浪!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轮回而已――现在有新浪有了徐静蕾,一如当年blogcn有了木子美。
而blogcn之所以现在萧条了,其本质原因有2点:其一,压根没有理解"blog"到底应该怎么做,而把blog流于简单日记了;其二,产品功能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用户体验非常不友好。如今,新浪在这2点上比当年之blogcn有过之而无不及!
Blog本质上是一个对blog的理解问题,而后是产品功能问题――如果不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任何"徐静蕾博客",都是幻像。
(五)
Blog的本质,是一个"数字化的我",类似黑客帝国中母体中的世界,blog是现实之"我"在网络上的数字化"镜像";只有在此理解之上,设计相应功能,才可能突破"徐静蕾博客幻像",突破新浪、blogcn等等"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之命定结局。
星期一, 二月 20, 2006
星期四, 二月 16, 2006
SOA,商机几何?
SOA,一个普通用户可能还不熟悉的概念。但在有关专家和商家眼中,它却是传统软件体系的"终结者",未来3年内将被70%的企业所接受,其商机无可限量。本文想告诉人们的是:SOA究竟为何物?博弈各方?D?D专家、用户、商家?D?D对SOA的态度是怎样的?普及SOA的时机到来了吗?
SOA,商机几何?
本报记者 高丽华 周蓉蓉
上世纪初,美国一些学者对城市中"马车普及"的前景忧心忡忡,预言到40年代中纽约街头将被6英尺厚的马粪所覆盖。但汽车的发明很快让人们醒悟到,自己先前的担忧不过是杞人忧天。"现在汽车的发展又给人类带来了新的麻烦,不过这也没什么好怕的,因为发明汽车的人类也必定能发明解决汽车麻烦的办法。"
这是一位经济学家在回答"轿车普及"所面临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时说的一番话。他说自己想告诉人们,人就是为解决难题而生存的,"如果当初我们的祖先一碰到难题就往回缩,那极有可能我们至今还停留在'猿'的阶段上。"
与交通工具的发展一样,人类的信息化过程也从来就是难题不断。而今遭遇的最大难题之一在于:企业运营充满变数,但为企业服务的信息系统却铁板一块,无法随业务的变动而变动。非要改动,则需专业人员自上而下、从左到右重新焊接,成本昂贵不说,久而久之还会把系统变成一个补丁摞补丁的怪兽。
但如同汽车的发明化解了"马粪难题",信息化建设中的"铁板难题"也会有方子可医的,这当中,SOA?D?D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已被不少商家认定为最有效的一剂良药。现在的问题是,博弈各方对SOA的态度是怎样的,SOA的商机究竟有多大,普及SOA的时机到来了没有。
专家:SOA萌动,应用前景光明
去年以来,有关SOA的信息频现媒体,登陆搜索引擎键入SOA,可调出10万多项符合条件的查询结果,有文章甚至称2005为SOA年。Gartner预测:"到2008年,SOA将结束传统的整体软件体系长达40年的统治地位,届时,将有70%的企业会转向SOA。"
SOA系何方神圣?所谓能"终结"传统软件体系的说法可信吗?在6月2日本报举办的"2005年SOA高峰论坛"上,来自中科院的专家对SOA条分缕析地告诉与会者,近期发生的SOA的萌动和热潮,有其充足的技术和市场方面的理由,SOA在"终结"传统软件体系的路上虽不会一帆风顺,但其应用前景光明,当是可以肯定的。
简单地说,传统的软件系统是一种"紧耦合结构",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构成就像一个垂直的大烟囱,拆分和沟通很困难。SOA的变革在于,它在传统的业务层和技术层之间增加了一个服务层,这个服务层可以通过一套协议或规范把应用程序从底层调出来,加以封装,再根据应用需求灵活组合,象配?x服务一样推送给用户。有了这种不依附于任何平台的服务层在业务层和技术层之间沟通、组合,信息系统就变成了"松耦合结构",想用什么就调用什么,改动调整非常方便。中科院研究员韩燕波就此评价,SOA对打破铁板一块僵局是一剂良药,"它使应用资源虚拟化了,就像电,插上就能用,连街道老大妈都会用"。
"好东西一定是简单的。"中科院软件所资深研究员仲萃豪强调说。CORBA有很多长处,也搞了不少年,但没成大气候,主要是太难了,阳春白雪。好像不同国家的人,各讲各的语言,沟通的时候需要把本地话翻译成世界语。而SOA不需要这种翻译,进到SOA架构里,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也不管你讲什么语言,它只需要知道你有什么特长,譬如你是木工、瓦工,我就用你的特长,供需双方通过服务注册中心(UDDI)对口绑定之后,所有的服务都用XML标准语言来完成。这种松耦合有点像中国内地和港澳的一国两制?D?D你只要规定好一个基本大法,你们内部的东西随你怎么变,我不管。
与传统软件系统相比,SOA强调和突出的是"使用者",它对于用户而言成了名符其实的"服务"。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变。以往信息系统在人们眼中更多的是一种技术,譬如服务器、数据库,人得围着技术转,做大量的二次开发和维护工作。而SOA架构下的信息系统则如餐馆服务员围着食客转,且这个服务是完好封装的,可以通过标准接口多次调用的。对使用者而言,服务是一个屏蔽了底层复杂技术的黑盒子,你不必知道里面是什么,也不必知道这个服务放在哪里,只管调用即可。这种服务还比较便宜,因为它"强调使用而不强调拥有"。
SOA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由Gartner提出),但那时的SOA还需依赖于专有的中间件,很难实现跨平台的互操作。基于互联网和XML的、不依附于任何平台与厂商的Web 服务标准的出现,才使得真正的SOA架构得以通行。Web 服务是SOA的核心。中科院副研究员魏峻据此介绍说,SOA并不是现成的产品,而是一种构架性方法。这种"面向服务的架构"如同一个三角形,其相互支撑的三条边分别为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注册器,它们各自承担着(服务)"发布"(Publish)、(服务)"查找"(Find)和(服务)"绑定"(Bind)三项操作。
作为一种概念,SOA已经成熟,但作为一种架构,SOA的实施并非易事。首先,它包括一系列技术和规范,面临诸多挑战,尤其在项目开发初始,付出的代价要比传统软件项目大得多(项目成功后开发难度曲线会大幅度递减);其次,实现SOA的Web服务技术尚不成熟,标准还处在发展之中,工具也还没有跟上。由于这些个原因,现阶段实施SOA还存在一定风险,全球范围的成功案例还不多。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中科院研究员韩燕波在6月2日的SOA高峰论坛上介绍了一个实施SOA的案例后接着强调:"不敢说是成功案例,只能说是案例"。
用户:远看郁郁葱葱,近看荆棘丛生
"SOA是个好东西,但还有点扑朔迷离,就像一座山,远看郁郁葱葱,近看荆棘丛生,真想登上去的时候不知道哪一条路可行。"南京市政府网站负责人高旗告诉记者,为打造"以市民为中心"的电子政务,今年南京政府网站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目标是把以链接浏览为主的网站改造成可提供交互式、增强式和一站式等多种服务的政府门户。在这一过程中,被称为"将引领软件产业下一个10年"的SOA理所当然成了首选,但做起来才发现"这还是一个概念",缺少成熟的工具和中间件,实施和操作起来觉得没有准谱。
对于政府和大中型企业用户来说,高的看法有一定代表性。南京市地税局计算中心主任谢海航也是位看好SOA的用户,两年前就开始研究SOA,他说SOA能把底层的东西组合成一个个服务,就像盖房子,它会提供标准化的卫生间或厨房,拼装起来方便,质量还叫人放心。但他同时也谈到了现阶段技术不成熟的问题:"SOA从用户角度来看目前只能说是'萌动',到大规模实用还有段距离。厂商炒概念,那是为了东西好卖,但作为用户,我们却不能不规避风险,对尚不成熟的前沿技术只能是学习思想,不急于实用"。
其实,从大规模实用化的角度看SOA,麻烦还远不止"技术的不成熟"。谢海航认为,技术标准主要解决应用形式问题,SOA架构中的"服务"却主要针对业务内容。业务内容的标准化涉及管理、流程乃至文化多个方面,难度非常大。譬如税务部门与公安部门交换车辆数据,公安管理的是车辆,一辆车是一个数据,而税务管理的是纳税人,一个人可能有好几辆车,这就涉及数据约定问题。本来,跨部门进行数据交换是SOA的强项,但如果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信息就失真了。目前大家还只是点对点的约定语义,而真正的数据标准化应该是全世界统一语义。举例来说,建筑业的术语全国通用:高标号水泥是个什么指标,钢筋是几种口径,全国一个样,不存在另外的标准。信息化就做不到这一点,全国的水平参差不齐,数据标准化还需时日。SOA能做多大,要看它能在这个方向上能走多远。
江苏省信息中心副主任田景熙提醒关注实施SOA的体制障碍:有多少人愿意把自己的数据拿出来共享?又有多少人愿意把自己的管理权力放出去?这又引出了一个信息系统安全问题。韩燕波认为,SOA框架下的信息共享有个边界问题?D?D哪些东西可以共享?哪些不能共享?要想清楚,定义好。规范性的服务还好办,譬如天气预报,就那么几样东西,基本上几十年不变,电子政务、制造业就不是这个样子,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可能加盟企业要用的那个服务不是你开放的那个,需要对系统做一些改动。这就是个麻烦。而且数据库是命根子,需要有选择地开放,如何选择?太死板了不行,太灵活又等于我把数据全都给你了,增加了不安全因素。这对定义服务的人要求很高,需要行业的专家,需要预见性。
不过,质疑归质疑,这并不影响SOA成为应用的大目标。毕竟,传统软件体系的弊端大家都感同身受,远看郁郁葱葱的SOA便有了现实的诱惑力。北京首钢计量自动化系统工程公司总工程师郑雨春说,SOA对制造企业应是位"很亮丽的少女",闪亮推出已经是时候了。举例来说,现在钢铁企业有个新动向:跟上下游结成战略联盟,比如钢铁厂和汽车厂结盟,我的钢铁就为你的汽车生产配套,同时要求上游供应商,比如炼焦厂炼的焦炭必须符合我的要求。咱们国家以前为什么不生产轧钢板,主要是冶炼工艺满足不了要求,生产的钢板没法轧汽车板,只能轧拖拉机板。现在这种结盟就是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这需要更大范围的信息共享。SOA在我们这里也就会有应用空间。
中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信息处处长姜林的想法是:目前中石化面临的首先是体制的改革,逐渐从多级法人变成一级法人,整个集团变成一个成本中心,信息化架构也会随之向中心发展,在这种大势下,如何运用SOA理念创建信息系统,就成了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至于具体方案,还在选择中,此前许多厂商都来推销过基于SOA的产品和思想,但"我们不想被某一个厂商的方案和产品锁定"。广东美的集团IT应用管理部总监王俊告诉记者,从客户的角度讲,自然是希望所需的服务都能够得到满足,问题是现代大型企业的客户已经不是孤立的客户,每一项业务都涉及到产业链的协同,一个客户的问题可能会牵出一串客户来。现代制造都是面向订单的制造,从订单的决策到订单的执行,存在很多变数,经常会突发一些任务和业务流程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系统怎么适应?我们希望SOA架构能给出成功的解决方案。
Gartner把IT主流技术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技术显现期、不断膨胀的期望期、希望破灭之后的醒悟期、豁然开朗的应用发展期、大量的工业化生产期。以此标准来看目前国内的SOA,大体处于第二向第三个阶段的过渡期,欲迎来"豁然开朗的应用发展期",还需时日。
厂商:商机无限,倾力造市
用户刚刚"萌动",厂商却动了真格。用户观望,是怕一不小心当了试验品,先看看左邻右舍再说;厂商??袖,则是信奉先下手为强,惟恐别人抢了先机。
IBM以服务商的角色介入SOA,声称所有的软件产品都基于SOA,服务也全面支持SOA。据说蓝色巨人投入的研发费用已超过10亿美元。BEA定位于SOA平台提供商,并为自己追求的应用境界起了个好名字?D?D"液态化"模式,意即可以打破传统软件的大烟囱式应用孤岛,让服务在多层水平面上流动起来。微软声称自己的.NET架构最适合Web服务,HP联合Systinet公司推出SOA治理与管理的解决方案,CA则把自己包装成最全面的SOA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国内用友、科诺等公司也切入了SOA工具和解决方案的开发。SOA 的市场格局已日渐清晰。
记者注意到,虽然厂商定位各有侧重,相互间还有微妙而激烈的竞争关系,但他们宣传SOA的口径几近一致,那就是强调SOA已经从概念走向实用,商机无限,发展SOA的大好时机到了。
"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大的趋势,SOA将引领软件产业下一个10年。"BEA中国区技术总监喻思成接受采访时说。BEA除了不断升级完善产品外,还积极构建客户及合作伙伴生态链,把解决方案放到网上免费供用户下载。从中国用户的反馈来看,市场潜力很可观。而且国内CIO采用新技术要比国外CIO勇敢很多,对SOA的认知程度比国外高,这是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结果。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IT的历史包袱也相对轻一些,这是发展SOA的有利条件。
著名作家兼风险投资商杰弗里·摩尔接受计算机世界采访时预言:大约5年以后,信息系统中的顶层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为应对这一变化,所有的活动都将汇集在中间层(SOA的服务层)。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作为趋利动物,企业在产品研发与市场推广上从来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以此来看,SOA应用大潮也许真的要来了。
现在就行动?
选择是痛苦的。当下的SOA就给用户出了道两难选择题?D?D现在就上马SOA,可能会被过时的、专有的技术缚住手脚;如果做壁上观,又可能错过了实施的良机,在"铁板一块"的旧体系上越走越远,积重难返。
"正确的做法是现在就行动起来。"南京地税谢海航说。见记者面露疑惑,他补充道:现在就行动并不是要你立刻去采购相关产品,而是用SOA理念指导信息系统建设。SOA最重要的是那个A?D?D架构,如果你在信息系统建设初始就能采用组件、Web服务、XML这些标准化技术和专业化分工的方式搭起一个好的架构,你再往完整意义上的SOA迁移就很有优势了,改造工作不会太大,无非是增加一些渠道而已。
"市场没有像SOA这样的东西,它不是个名词,而是个动词,即'使面向服务'。工具只能帮助你实现部分目标。架构则是一门学科,你从工具中是得不到它的"。 ZapThink公司分析师Ron Schmelzer的看法与谢海航一致。"不能把SOA当作一个项目来进行,而应当作一个规划来逐步实施。CIO们应当运用SOA理念对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一番分析和梳理,找出问题所在,逐步实施改造。"BEA公司喻思成建议。
即使你已经实施SOA,还有个"实施得当"的问题。关键的一环是"服务化",要把传统的应用变成Web服务,形成那种服务提供、服务请求和服务注册的三角形服务机制。如果不能解决好这种服务化的组合,SOA就会变成一种无源之水,盲目的引入SOA,"服务"也会变成新的IT孤岛。中科院副研究员魏峻说。
北京正邦公司副总经理詹少梅提醒关注SOA实施的代价。前期准备的代价比传统项目要大得多,为此,需求和总体设计乃至架构的实现应是一个工程化的过程,着眼点不应是"这一个项目"。"这就好比盖高楼打地基,如果前期这块东西做完了,后面的东西又没跟它沾上边,那是最大的失败"。当然,前期投入高一些,地基打得牢一些,后面的开发难度会大幅度递减的。对于CIO们关心的旧有系统的改造利用问题,詹少梅回答说,把遗留系统分装出来的关键是看你以前的系统规划与架构是不是合理,如果标准化做得好,就容易融入新系统,没有规划好,那就只好放弃了。
"SOA不能包治百病,我们不妨问一问:哪些地方不需要SOA?"中科院副研究员魏峻泼了一丝冷水。在他看来,SOA是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业务,集成广泛资源而为之的架构,若是一个业务变化不大、与外界交互不多的部门,就没有必要用它。因为SOA毕竟是技术与业务之间的一个夹层,接受服务之前多了几道手续,从某种程度上说降低了效率。
总之,尽管SOA的技术尚不成熟,但其方向是不容置疑的。明智的做法是现在就从"架构"上指导信息系统建设。如果现在不干这件事,将来你就没有办法往上走,因为你还是紧耦合。如果迈出了这一步,你就搭建起了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信息化平台。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软件工程师魏永华说。
星期一, 二月 13, 2006
2月14日,你打算买个啥礼物
你肯定已经注意到了,最近一段时间,以情人节为号召的各种新闻、促销,甚至垃圾邮件、垃圾短信在增多。2月14日,这个西方情人的浪漫节日,早就成了商人的节日,原本属于精神的日子,也早就物质得不能再物质。
林语堂曾说,悠闲的生活是最便宜的生活,搁现在,肯定会被视为守财奴。浪漫需要花钱。在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之中,倘若你还指望凭一首小诗、一张卡片或者一枝两块钱的玫瑰,就蒙混过关,连你自己都会不好意思。有一种让很多人心向往之的东西叫情调,衡量情调高低的标准,是价格。一张70块钱的电影票,肯定要比7块钱的DVD有情调;一个8000块钱的手机,也肯定要比十几块钱的电话机有情调。倘若你的礼物是房子、跑车,我靠,你简直就是天下最有情调的男人,爱死不偿命。
所以,香港文汇报的文章标题干脆就是《情人节,你准备了多少钱?》。随便Google一下,就会发现,尽管浪漫越来越昂贵,但人们却越来越热衷此道。你没钱,不代表你不想浪漫;你没钱,不代表你想让你的情人在朋友同事面前没面子;你没钱,不代表你甘心输给竞争对手。
2月14日,过不过不是你一个人的事儿,甚至也不是你与情人两个人的事儿。就算它是个"劫",咬着牙也得过,这可不是反思的时候。因此,买个什么拿得出手的礼物,既能表情达意,经济上又承担得起,就显得特别重要。
你想好了吗?
恶意用户?
什么叫"恶意用户"?
中国移动说
我手机开通了wap包月.结果每月流量有超过1g..成了恶意用户..
中国电信说
我电脑开通了512k宽带adsl包月.结果我用BT 用ftp每月流量超过100g 成了恶意用户..
推论一
我购买一块面包,结果我都吃掉了.面包坊老板应该也说我是恶意用户.
推论二
我购买公园月票,结果我每天都去,公园管理员应该也说我是恶意用户.
请注意.目前以我的人生经历尚未发生被面包坊老板或者公园的管理员说成是恶意用户的事情.甚至听也未曾听说过.
那么恶意用户的定义是如何呢?
比较抱歉的是我并没有找到一个比较准确的解释.
但是终日宣称恶意用户的人却应该有一定的定义.大概是等同于不受欢迎的用户吧..(本人诚征"恶意用户"该词的准确解释.奖励q币10个)
再说在电信和移动的这两件事
我并没有通过非法手段,而完全是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顺应节俭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绝不浪费钱的前提下使用他们宣称的带宽.
我没有使用任何手段去使用他们承诺之外的带宽,为什么我成了恶意用户?
假如因为我和别人同一网线.公用一个接口.满负荷下载.我确实成为了另外的人的恶意用户.但决不是电信的恶意用户.
但我使用的是家庭包月.就我一个人使用一个端口.我不可能成为任何人的恶意用户的情况下被电信插上了块牌子.恶意用户.....
我并没有使用任何不属于我的带宽.何况标称512k的带宽我能用到多少相信大家用过的都知道.
为什么在电信/移动的规则下.我使用我缴费换来的带宽却必须承受一个恶意用户的称号?
照道理来说我每个月缴费后就不应该使用.难道会给我发个优质客户的称号.?
结束辛劳的2005,开始苦中有乐的2006
2005年,终于结束了郁闷我3年的工作。这两件事,差不多耗费了2003/2004/2005三年的完整青春时间,。
其一,在职研究生。上课,写论文,收获不大。
其二,NC2项目。该做的都做了,该完的也完了。
十分轻松的度过了2006年春节,在家待了6天呢,算是比较长的了,毕业参加工作后,很少在家能待这么久的。
本以为2006年要轻松许多,没想到新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初七,长假最后一天,lp感觉不对,去医院检查,发现有了baby。真是一个巨大的surprise!
一切都要从头来计划了,车是没时间学了,饭要我做了~~,老婆要挺大肚子上班了,好辛苦!